光合作用對植物的生長很重要,得不到陽光照射,植物的生長就會有影響。為了更好地促進蔬菜、花卉等植物的生長,提高產量,我們在種植時,如何提高溫室大棚采光率呢?
提高溫室大棚的采光率在種植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,關系著農作物的生長,畢竟陽光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,一旦缺少了光合作用,農作物就不能健康茁壯的生長了。下面為大家介紹提高采光率的措施:
一、改進大棚結構
1、建材。棚面用8號鍍鋅鐵絲繃緊,既節(jié)省建材,又可減少遮光,很有推廣價值。棚膜盡量使用無滴膜;普通膜則以聚乙烯膜為好。另外,對建材和墻進行涂白處理,能增加反射光和延長使用年限;適當增加大棚高度,也能改善棚內光照條件。
2、大棚方位和棚面角度。應根據大棚使用時間、生產目的和作物對光照條件的要求進行調節(jié)。以春秋兩季栽培為主的塑料大棚,棚面角可小些(15°左右),棚面放平,使透射進來的光線距離相等,分布均勻;冬季要求棚面角度大些(25°左右),棚面起拱,以利采光。
3、棚寬和后坡寬。冬季生產,棚寬6-6.5米、后坡水平距離0.8-1米,以利采光和保溫;春秋生產,棚寬8-9米,后坡水平距離0.5-0.7米或去掉后坡。
二、合理布局
在大棚內種植不同種類的蔬菜時,應遵循“北高南低”的原則,使植株高矮錯落有序,盡量減少互相遮擋現象。同一種蔬菜移栽,力求苗子大小一致,使植株生長整齊,減少株間遮光。同時以南北向做畦定植為好,使之盡量接受陽光。另外,加強栽培管理也有利于改善棚內光照條件;據報道,黃瓜架采用前排向南傾斜、中排直立、后排向北仰的做法,可使光線利用率提高10%左右。
三、保持棚膜潔凈
棚膜上的水滴、塵物等對棚內光照條件影響很大。據觀測,棚膜上附著一層水滴,可使透光率下降20-30%;新薄膜使用2天、10天、15天后,因沾染塵物可使棚內光照依次減弱14%、25%、28%。因此,對棚膜上的水滴和塵物要經常打掃和清洗;下雪后及時清除積雪,以增加透明度和進光量。另外,大棚外面覆蓋的草苫子等保暖材料,要在不明顯影響棚內溫度的前提下,適當早揭晚蓋,以確保采光面積,延長光照時間;大棚在日出后放風排濕半小時,可減少膜面水珠,因而也能增加透光率。
四、合理揭蓋草簾
在做好保溫工作的前提下,適當提早揭去保溫用的草簾和延遲蓋簾,可延長光照時間,增加采光量。一般太陽出來后0.5-1小時揭簾,太陽落山前半小時再蓋簾。特別是在霧霾、陰雨天氣,也要適當揭簾,以充分利用太陽的散射光。
五、選用無滴薄膜
無滴薄膜在生產的配方中加入了幾種表現活性劑,使水分子與薄膜間的親合力大大減弱,水滴則沿薄膜面流入地面而無水滴產生。選用無滴薄膜扣棚,可增加棚內的光照強度,提高棚室溫度。
六、設置反光幕
用聚酯鍍鋁膜拼接成2米寬、3米長的反光幕,掛在塑料大棚后立柱上端,下邊垂至地面。這樣,可使地面增光40-43%,棚溫提高3-4℃,地溫提高1.8-2.9℃;且對品質有所改善。另外,地面鋪設銀灰膜或鋁箔,也能增加植株間光照強度,使果菜類蔬菜著色良好,并能防止下部葉片早衰。
七、搞好植株整理
及時進行整枝、打杈、綁蔓、打老葉等田間管理,有利于棚內通風透光條件。
八、扣膜要拉緊拉平無皺折
一般而言中午前后扣棚易拉緊。
九、吊繩要無色透明
這樣能較大限度的利用光照。
十、人工補光
深冬季節(jié)或在陽光不足的塑料大棚,人工補光尤為重要,具體要求和做法是:
1、補光強度。人工補光,要求光照強度要大,以1-3千勒克斯為宜;
2、光源。研究表明,作物對紅光和藍紫光吸收能力較強,所以燈源以燈源強度40瓦的日光燈三根合在一起,離苗45厘米高處照射,光強為3.0-3.5千勒克斯,100瓦的高壓汞燈離苗80厘米處,光強為0.8-1千勒克斯;
3、補光時間。冬季補光應在日出后進行,一般掌握每天2-3小時,棚內光強增大后停止;陰雨天氣可全天補光。
我國北方地區(qū)的日光溫室主要是在冬、春、秋三季運用。冬天太陽高度角低,日出在東南,日落在西南。因而,為了在冬天充分地使用陽光。日光溫室多選用座北朝南、東西延伸的方位。
實踐證明,冬天早晨外界氣溫很低。偏東溫室在早晨揭開草簾后,室內溫度往往顯著下降。溫室大棚的方位盡量以偏西為好,這樣有利于延伸午后的光照時刻和夜間保溫。均以偏西5度為宜,不宜超越10度。
以上就是與大家分享的提高溫室大棚采光率的方法了,趕緊試試吧!